公司營收創新高,不一定代表真的有賺錢,如果毛利沒掌控好,賣越多賠越多也不無可能,管理者除了利用損異表監控公司獲利狀況外,更應該隨時掌握各通路與產品的毛利變化,穩固進貨與鋪貨策略。
毛利率高,代表產品有獨占性與競爭優勢;毛利率低,代表打的是價格戰,非得藉著薄利多銷才能把利潤賺回來,若產品與通路都聚焦在低毛利區間,只要少許外在因素影響,如運費或匯率上漲等,就很容易發生虧損,必須時時刻刻緊盯趨勢、做好精細化管理,從市場先決的營業利潤轉型至優化流程的管理利潤。
但對通路分布與產品項目千頭萬緒的流通業來說,光是將資訊彙總成能夠分析的正確數據,就是一項大工程,更不必說要看到有輔助決策效益的視覺化報表了,也因為如此,管理者每天在有疑慮的報表中打轉,卻不知道要往哪走才是有利的方向,真正能做到即時應變組織少之又少。
商業智慧能釐清原本錯綜複雜的成本與費用,自動產出趨勢或比率等人工難以計算的內容,提供清晰明瞭的儀表版式分析:
由上圖可見本案例的通路營收狀況,經銷商的營收貢獻最大,但細拆成四級毛利後,發覺高毛利銷售卻多落在門市、餐廳與飯店等特定場所,預期為主力的經銷收入,卻絕大部份由低毛利產品組成,量販店則完全由低毛利產品佔據,若加入時間維度分析前期比,還可看見每個毛利級別在不同通路的消長,方便決策者調整行銷策略,改善每個通路的毛利結構。
產品別毛利分析:
上圖左為各級毛利在不同價位區間的產品營收佔比,右圖則切換為供應商品牌維度,可清楚看出高、低毛利產品落在哪些價位或品牌上,若發現問題,還可下展至各單項產品之成本與相關費用明細,找出影響利潤的原因。
獲利能力是企業競爭力最重要的一環,許多人誤將「營收增長」當作是重點,殊不知企業的規模越大、牽扯的項目越複雜,營收與獲利的比例就越不可靠,唯有「利潤」才能真正支撐一家公司的健全營運;經由商業智慧能夠快速透析「毫無偏差」的毛利與淨利,加上不同的維度交叉分析,如時間、部門、批號等,更能找到問題的核心,在「反應快速」與「下手準確」中擠出利潤。從毛利的角度看產品、看通路,將會是流通業在微利時代的管理主流,也是賺好「管理財」的絕佳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