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C操作 』: KPI只是訂好看的!?

策略長的BSC私房菜

文:林隆潤

發布時間: 2018-10-17 00:00:00

林隆潤策略長

        常常聽到有人發表這種『KPI無用論』,為什麼會這麼說? 這就得去探究KPI到底是為何而做? 如果你也認為KPI只是為年底打考績用,那麼它的確可能變得沒有意義。因為只要連結到獎金,站在人性的角度,這時肯定沒人願意賭上自身的利益去接受挑戰性的指標與目標,最後只好越訂越低。

        在深入談這部份之前,建議你先看【BSC心法】如何活用BSC?(上)這篇文章,文內有談到我做策略規劃的架構。

策略長的棋盤

        從上圖右下角的『策略執行』先談起,通常做策略規劃時,正常的程序是先召集大部分的主管針對目標的分配進行討論,越願意承擔目標者,所能得到的預算與資源就越多,接下來經過一整年的努力(營運控管),執行的成效會獲得相對的獎賞或者懲罰。

        但如果今天一下子就從『策略執行』直接跳到『人力資源』的績效考評,因為直接就談到了獎金的部份,主管絶不會冒著沒獎金可拿,還要被部屬埋怨的風險來承擔更多的目標。

        因此,整體來說,KPI的訂定要歷經三個階段才有意義:

  1. 年初認領目標,爭取預算和資源。

  2. 設定指標,驅策團隊積極行動一整年。

  3. 年底以指標達成狀況與行動成效的總結成果,論功行賞。

        如果你認同的KPI是要引出行動方案,那麼你的KPI就很有意義。因為這個工具是用來衡量你為了這個目標,做了多少努力?所以它就是有意義。即便你的行動失敗,嘗試多種方案後還是沒有達成指標,至少對於這個議題你已經有深入了解,也算是苦勞一件,到了年底打考績的時候,目標能夠達成當然高興,但若功敗垂成,仍可反映出這些行動歷程,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才是指標真正的意義所在。

        由於過去在訂指標的時候常常直接連結到考核,進而導致執行面最重要的行動方案被忽略,以至於員工認為指標就是用來監督自己的績效,其實真正應該是用來衡量行動方案的執行成效,這才是正確的方式。訂定衡量指標的目的在於驅策行動,而績效獎酬只是一個輔助的動力,所以,在你的心中必須有一把尺來衡量兩者的平衡關係。

其他參考資料:

  • BSC策略規劃相關課程(台灣)

  • 贏在策略 活動列表(大陸)

補充說明:

  • 在閱讀此文章前,強烈建議您先上App Store或Google Play下載BSC十講,先對整體策略規劃的導入有大概認識,搭配使用才會更有感覺。

更多案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