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數位化轉型 十大關鍵詞(下)—看不見的自動化?

文:陳芊卉 2020-07-16

數位轉型 數字經濟 大數據


文:摘錄/《重構:數字化轉型的邏輯》作者 安筱鵬博士 演講


15-15.jpg


關鍵字六:決策革命

如果說工具革命是以自動化提高工作效率,那決策革命就是以智能化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精準化。什麼叫決策?就是在比特世界的汪洋中重構原子世界的運行軌道


信息物理系統(CPS, Cyber-Physical Systems) 的建設就是在比特的世界中構建物理世界的運行的框架和體系,是以數據的自動流動優化資源配置的效率。在Cyber空間的決策有著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加精準、更加科學。如果把基本邏輯提煉出來,就是數據加演算法帶來的服務,這個服務可以在Cyber 空間裡描述物理世界,洞察、預測和做出決策。這過程中數據加演算法所帶來的價值不斷深化,背後在於優化製造資源的配置效率。


關鍵字七:數據的自動流動

有兩種自動化,一種自動化叫做看得見的自動化,就是在富士康工廠裡面隨處可見的AGV小車、立體倉庫、機器人,這生產裝備的自動化就是工具革命。而大陸的大型服裝企業青島紅領集團探索的是在看不見的自動化裡做文章。


如何實現數據流動的自動化,也就是決策革命。當生產模式從批量生產演進到客製化生產時,企業所面對的問題的複雜度將上千倍、甚至上萬倍的增長。如何把複雜的資訊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傳遞給正確的人,這就是數據流動的自動化。


一個企業採集了客戶的需求資訊後,這些資訊就在產品設計、製程設計、生產製造過程控制、產品測試、產品維護等每個環節間流動,形成無數個數據閉環。


過去企業的數據流動是基於檔案的,在智能製造形態下變為基於模型。


看一家企業智能製造水準的高和低,一方面要去看設備的先進程度,另一方面要去觀察在每一個數據流動環節,有多少人參與,參與的人越少,說明企業的智能化水準越高。


智能化的極致追求是在每一個環節減少人員的參與。正確的數據,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傳遞給正確的人和機器。


那麼問題來了,你怎麼知道正確不正確?誰來判斷呢?背後靠什麼?靠演算法、模型和軟體。軟體構造了數據流動的一套規則體系,能夠把正確的數據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傳遞給正確的人和機器,這個是軟體的價值所在。


數據的自動流動關鍵需打通狀態感知、即時分析、科學決策、精準執行四大環節。構建起數據自動流動的閉環,這又需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是隱性數據的顯性化,能夠被採集彙聚;第二是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這使得數據不斷被放到各種軟體演算法模型中去加工,加工完之後將數據變成資訊和知識,之後再用決策去實現優化製造資源、研發資源、物流資源等配置效率的最終目標。


關鍵字八:轉位化轉型的基本矛盾

對於企業而言真正實現內部的數據打通,實現數據自動化流動,是一件富有挑戰性的工作。


大陸某機構曾做過一組評估:在產品設計和製程設計兩個環節能夠實現數據互通的企業比例達45.7%,但僅有18.7%的企業能夠實現覆蓋產品生命週期的數據互通;採購管理與生產管理的有效集成的企業比例僅30%;生產管理與銷售管理有效集成的企業比例僅為30%;在經營管理環節,生產計畫指令能自動下達的企業占比為40%,生產過程數據能自動上傳的企業占比為47%,生產製造數據能自動上傳的企業占比僅為24%。


所以,今天我們碰到的數位化轉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企業的資訊化投入和收益不是線性指數關係。企業的資訊化收益指數只有跨越了某個價值拐點後,才會呈現指數化的增長。這是從對幾萬家企業的實踐評估中得出結論。


過去我們更多時候是在局部解決問題,今天講工業互聯網、兩化深度融合,核心問題是要在產業鏈集成、產業生態系統集成方面如何做文章,這是企業數位化轉型所面對的一個基本矛盾,也就是全局優化的需求跟碎片化供給之間的矛盾。


企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從內部局部系統的數位化,轉向構建企業價值網路。將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銷售商和企業自身實現橫向、縱向的整合,從而從產品全生命週期、全產業鏈、全場景的角度,考慮企業的數位化轉型。


關鍵字九:技術架構大遷徒時代

面對全局優化與碎片化供給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我們正在迎來一個技術架構的大遷移時代。製造系統變得越來越複雜,傳統IT架構和解決方案與複雜製造系統之間落差區間越來越大。


今天我們正在構建一套新的基於雲架構的解決方案,我給它一個新概念,就是我們正在經歷從 數位化轉型1.0轉向 數位化轉型2.0 (如下表)。我們看到雲化轉型的歷史進程已經開啟,這背後是整個軟體架構體系的遷移。這種轉變本質上是要解決剛才所提到的數位化轉型的基本矛盾下,企業全面集成水準還比較低的問題。


15-2.jpg

▲數位化轉型1.0 VS. 數位化轉型2.0( 圖表為安筱鵬博士自繪,鼎新電腦重繪)


關鍵字十:體系重構

幾百年來製造業不變的追求是製造的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高滿意度,但技術的變化帶來了製造體系的重構。製造業新階段有五大特徵:數據驅動、軟體定義、平台支撐、服務增值和智能主導。


今天我們討論C2B和客製化時,我們討論的是誰在參與生產? 面對無人汽車、智能產品,我們討論的是從功能產品演進到智能互聯產品,我們要生產什麼? 面對3D列印、數控機床,我們討論的核心是能量轉換工具到智能工具,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工具? 從試錯法到模擬擇優法、到數字雙胞胎,我們考慮的是如何生產,以及在哪生產? 


因此,整個數位化體系正在改變,我們正在構建一套新的體系。(本文完)



13-17.jpg

阿里研究院 安筱鵬 副院長

現任阿里研究所副院長

先後就職於大學、研究院所和中央部委,多年來一直從事資訊技術產業及資訊化領域的技術、產業研究和公共政策制定工作。

經濟學領域比較瞭解資訊技術、資訊技術領域比較瞭解經濟學的專家



6.jpg



相關資訊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