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数字化转型十大关键词 迈向创新导向的数字化转型2.0
文:整理自/ 数字化企业研习社副理事长 安筱鹏现场演讲实录(全文有删减)
如今有很多新的概念在我们身边不断诞生,这些概念很多时候给广大企业家、学者,包括相关主管部门带来了很多困惑。我把它称之为“新概念雾霾”,不止闻起来呛鼻子,更挡住了事实真相。因此,我们需要“望远镜”,能够看得更远,需要“显微镜”,能够看到技术细节,也需要一台“CT机”,能够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关于数字化转型,我把它提炼出来概括成了十个关键词:不确定性、复杂系统、竞争的本质、转型的逻辑起点、工具革命、决策革命、数据的自动流动、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矛盾、技术架构的大迁徙时代、体系重构。 当然他们中间也有一个较基本的逻辑,就如我在书里说的:「在数据加算法定义的世界中,以数据的自动流动,化解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提高制造资源的配置效率。」
关键词一: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源于信息约束条件下人们有限的一个认知能力。今天在大数据的时代,我们对未来风电功率的预测,UPTAKE对卡特彼勒工程机械设备全生命周期运维,盒马鲜生对生鲜食品的品类、数量选择,以及今日头条、淘宝首页的千人千面,他们的背后共同构建了一套面对不确定性的新的决策方法论,就是数据加算法。
回到信息论的本身。克劳德·香农曾经说什么叫信息?信息就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的价值就是确定性增加。
关键词二:复杂性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有个核心的观点是:传统的单一产品正演进为万物互联的智能产品,进而成为一个产品体系。它背后反映的是从单一产品到复杂系统的过程。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本质上是一个从局部优化到全局优化的过程。自动化我们认为是单点的、低水平的、有限的资源优化,而智能化一定是多点的、高水平的、全局的优化。过去的制造体系是一个机械系统,而今天有了内部设备的互联,人和设备的互联,人和人的互联,以及企业内部的资源与供应商的供应商,与你的销售商,与你的客户在不断连接,从机械系统演变成了开放的、生态式、复杂的生物系统。这个变化背后是涌现、自组织、生态、范围经济。
关键词三:竞争的本质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科斯曾说,企业的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如何用你的资本、人才、土地、技术、厂房、销售渠道…并优化配置这些资源,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是企业。那如何优化你资源配置效率?背后靠的是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回到今天谈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就是要实现数据的自动流动。什么叫数据的自动流?就是你能够把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和机器。如果实现了数据的自动流动,企业就可以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实现精准的、高效的、低成本的决策,而这种决策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在金融危机期间,我去过一家钢铁厂,当时矿石的价格在剧烈波动,钢铁产品的价格也在剧烈波动,这时来了一个订单是接还是不接? 能不能按期交货?利润是多少?在这样一个高度复杂的不确定环境中,信息化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背后就需要决策的支持。
关键词四:转型的逻辑起点
工业4.0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就是企业如何适应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市场的环境变了,客户的需求变了,作为制造企业,如何对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做出实时的反应?这就叫做智能。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智能制造有个定义,智能制造就是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差异性更大的定制化服务、更小的生产批量、不可预知的供应链的变化和中断,概括起来就是企业如何对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今天,制造体系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产品本身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需求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复杂而快速的变化,是我们所讨论的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五:工具革命
在我看来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两场革命,一个叫做工具革命,一个叫做决策革命。在信息社会较核心的是智能工具,智能工具是在原有的能量转换工具上不断加载传感器、通信CPU操作系统,构建起的自组织、自优化的工具,以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工具决定了你能跑多快,而决策才决定了你是不是能够离你的目的地越来越近。 对于数字化转型来说,本质上也对应了这两件事,如何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情。
关键词六:决策革命
如果说工具革命是以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那决策革命就是以智能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精准化。什么叫决策?就是在比特的汪洋中重构原子的运行轨道。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的建设就是在比特的世界中构建物理世界的运行的框架和体系,是以数据的自动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
在Cyber空间的决策有着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加精准、更加科学,如果把基本逻辑提炼出来,就是数据加算法带来的服务,这个服务可以在Cyber空间里描述物理世界,洞察、预测和做出决策。这过程中数据加算法所带来的价值不断深化,背后在于优化制造资源的配置效率。
关键词七:数据的自动流动
有两种自动化,一种自动化叫做看得见的自动化,就是在富士康工厂里随处可见的AGV小车、立体仓库、机器人,这生产装备的自动化就是工具革命。而青岛红领探索的是在看不见的自动化里做文章,如何实现数据流动的自动化,也就是决策革命。
当生产模式从批量生产演进到定制化生产时,企业所面对的问题的复杂度将几百倍、上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增长,如何把复杂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是青岛红领面临的问题。这就是数据流动的自动化。一个企业采集了客户的需求信息后,这些信息就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控制、产品测试、产品维护等每个环节间流动,形成无数个数据闭环。过去企业的数据流动是基于文档纸张的,在智能制造形态下变为基于模型。看一家企业智能制造水平的高和低,一方面要去看设备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要去观察在每一个数据流动环节,有多少人参与,参与的人越少,说明企业的智能化水平越高。 智能化的极致追求是在每一个环节减少人员的参与。
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和机器,那么问题来了,你怎么知道正确不正确?谁来判断正确和不正确?背后靠什么?靠算法、模型和软件。软件构造了数据流动的一套规则体系,能够把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正确的人和机器,这个是软件的价值所在。
数据的自动流动关键需打通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四大环节,构建起数据自动流动的闭环,这又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隐性数据的显性化能够被采集汇聚,第二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这使得数据不断被放到各种软件算法模型中去加工,加工完之后将数据变成信息和知识,之后再用决策去实现优化制造资源、研发资源、物流资源配置效率的较终目标。
关键词八: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矛盾
对于企业而言真正实现内部的数据打通,实现数据自动化流动,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工信部下设的电子情报曾做过一组评估:在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两个环节能够实现数据互通的企业比例达45.7%,但仅有18.7%的企业能够实现覆盖产品生命周期的数据互通;采购管理与生产管理的有效集成的企业比例仅30%,生产管理与销售管理有效集成的企业比例仅为20%;在经营管理环节,生产计划指令能自动下达的企业占比为40%,生产过程数据能自动上传的企业占比为47%,生产制造数据能自动上传的企业占比仅为24%。所以,今天我们碰到的数字化转型较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收益不是线性指数关系。企业的信息化收益指数只有跨越了某个价值拐点后,才会呈现指数化的增长。这是从对几万家企业的实践评估中得出结论。
过去我们更多时候是在局部解决问题,今天讲工业互联网、两化深度融合,核心问题是要在产业链集成、产业生态系统集成方面如何做文章,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面对的一个基本矛盾,也就是全局优化的需求跟碎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从内部局部系统的数字化,转向构建企业价值网络,将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销售商和企业自身实现横向、纵向的整合,从而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场景的角度,考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九:技术架构大迁徙时代
面对全局优化与碎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技术架构的大迁移时代。制造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IT架构和解决方案与复杂制造系统之间落差区间越来越大。今天我们正在构建一套新的基于云架构的解决方案,我给它一个新概念,就是我们正在经历从数字化转型1.0转向数字化转型2.0。
我们看到云化转型的历史进程已经开启,这背后是整个软件架构体系的迁移。这种转变本质上是要解决刚才所提到的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矛盾下,企业全面集成水平还比较低的问题。
关键词十:体系重构
几百年来制造业不变的追求是制造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高满意度,但技术的变化带来了制造体系的重构,制造业新阶段有五大特征: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和智能主导。
今天我们讨论C2B和定制化时,我们讨论的是谁在参与生产?面对无人汽车、智能产品,我们讨论的是从功能产品演进到智能互联产品,我们要生产什么?面对3D打印、数控机床,我们讨论的核心是能量转换工具到智能工具,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工具?从试错法到模拟择优法到数字双胞胎,我们考虑的是如何生产,以及在哪生产?因此,整个数字化体系正在改变,我们正在构建一套新的体系。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