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录:三次转型的「数字化」路径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4-10-31 14:08:00
管理故事
伴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强,外需增长的空间萎缩,传统比较优势逐渐缺失等各方面严峻挑战,中央企业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开始集中显现。「管理提升,央企先行。」作为由国家中央政府直接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持续提升管理水平,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益,实现经营管理业务的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是央企成就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华录集团成功构建起覆盖集团总部及子公司的一体化的、精准的信息管理系统。从企业经营管理各节点分析入手,梳理并优化流程,精简或消除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以较优品质、较低成本和较高效率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做一家“精准而快速”的企业。
你可能不知道央企中国华录,但你一定知道蓝光。中国的第一台蓝光碟机由中国华录研发、制造;中国的第一张蓝光碟片由中国华录编辑、发行;中国华录自主知识产权的音频行业标准DRA第一次融入国际标准。
“中国华录始终奉行做国家要求做的事、做行业发展趋势的事、做企业有基础的事。因此,华录的发展坚持了适应变化,不断创新,持续地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目前,华录正由单纯的硬件制造公司向提供软硬结合产品的公司转变,由典型的制造业向制造业加服务业的业态转变。两个转变,带来企业内部的调整变化比较大。”中国华录集团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尹松鹤说,在每个转型时期,信息化均发挥一定作用,尤其是在今天市场竞争激烈的消费类电子市场中。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信息化为中国华录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强支撑,满足了该集团战略对管理范围、管理幅度和管理精度的要求。
确定核心竞争力
中国华录成立于1992年,由全国九家录像机定点企业联合出资在大连成立,归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截止到目前,华录经历过三次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是1993年到1997年,华录重头产品是模拟录像机,有“中国第一录”的美誉;第二次是转型做数字视盘机和液晶投影仪,被称为“世界DVD工厂”。因为在全世界范围中,每10台DVD整机就有1台是华录生产的。第三次是从2006年到现在,华录的产业结构围绕着“高清、移动、网络、互动”这四个关键词。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中国数字音视频国家队’。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华录建立了以音视频关键件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音视频终端、音视频内容、音视频服务价值相乘的发展战略,在高清、移动、新媒体、网络形成产业布局,形成了从音视频内容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播放-显示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尹松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华录集团建立了双层经营体制,集中资源、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实现集团总部的“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型。总部从事战略性资源经营;子公司从事各项专项经营。集团搭建集中、多层次的研发平台,由各子公司负责生产、销售。2010年华录集团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
“进入‘十二五’,集团正在加速提升‘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新型文化产业集团’”的影响力,而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是降低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物资消耗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的需要。”尹松鹤说。
借助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布局,中国华录向国内市场推出9款蓝光碟机,占有国内蓝光碟机市场的30%,稳居前三位置。蓝光碟片发行近100部,占国内蓝光碟片发行的1/3,并基本实现了与蓝光碟机同步发行,同时80%低于100元销售,其中首张3D蓝光碟也于年初发行。此外,为加快蓝光产品在中国平民化普及的进程,华录已联手国美、苏宁、大中等传统卖场推进渠道建设,预计年内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将建设超过5000家终端门店,共推高清产业。
尹松鹤回顾说:“从一开始,我们就在集团中使用了管理软件,也有自己的软件公司开发MRP。但随着集团战略的进一步调整和明确,我们从2007年开始实施以业务管理为核心的一体化系统。”
一体化系统
华录集团的一体化系统建设动意于2007年。当时集团初步完成对非主业公司的清理,开始构建双层经营模式。
“当时遇到的管理状况是集团研发人员分别在大连、北京、深圳三地,研发信息沟通不顺畅,研发料件购买及相关财务处理程序复杂,效率不高;集团研发、集团营销接单、子公司生产的经营模式,需要在统一平台上共享信息,快速决策,以适应动态的市场需求;内容、服务、终端三大产业板块形成的产业链条,也要求业务财务进行统一信息共享及管控。”尹松鹤说,这些现象隐藏的本质是管理信息相对滞后,信息传递不全面,决策需要将“人治”转化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下的科学、规范、基于信息的管理和决策。
2008年6月,华录集团较终选定鼎捷数智的ERP、协同OA、HR、PDM及BI五套软件,采用数据大集中的方式,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分三期,快速构建覆盖集团总部及子公司的一体化的、集成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目前正处于收尾阶段。
“过去,华录开发一个产品大约在80天到3个月,现在的周期是45至60天。上线ERP之后,加快了华录的信息流通速度,提高了管理效率,带动了企业响应市场的速度,提升了服务水平。并且,华录通过ERP控制了制造成本,在系统中做到了销售产品的自动结转,并可以按部门、项目等快捷分录,避免了人为操作发生错误的可能性。”
尹松鹤说,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后,实现了订单设计快速化、产品设计平台化、设计开发协同化、项目管理实施化以及开发流程化,满足了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并且能够对客户提出的要求做出快速调整,实现了成本控制和持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帮助企业占领更多的市场。
尹松鹤长期负责技术研发,对华录的业务非常了解。自从他负责集团信息化以来,他对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看的更清晰了。
尹松鹤指出,华录集团的信息化规划将围绕集团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以及各职能部门、各业务板块的功能与目标为基础,结合集团的信息化现状、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而制定。在这个信息系统架构中,将按照产业特征上制造类的、销售类的、服务类的、文化类的子企业各不相同的情况,充分有效地利用集团的各种资源,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成效,提高管理、经营与决策的水平,促进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