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大數據〉虛實融通邁向智能+新製造
工業4.0時代的智慧轉型與價值創新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8-06-20 17:12:44
以用戶價值為核心的工業變革
工業4.0對於臺灣製造業而言,無論是觀浪無感還是正在暖身,不可否認的,皆已身陷在「互聯網+工業4.0」的巨大時代機遇之中;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前三次较大不同在於並非由生產端的技術變革推動,而是由用戶端的價值需求,反向推動生產技術的變革,透過產品為載體不斷地創造服務和價值。
因此第四次工業革命競爭,不是由誰取代誰,而是誰將依附於誰,產業內與產業之間將會深度地跨界融合與競爭,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端運算、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逐漸興起,以CPS虛實融合系統使各項端與端之間的高度集成與連結,製造業生產的方式已產生質變-從大量生產到個性化定制轉型,過去企業追求的是生產品質、速度與效率等可見有形的競爭,但未來智慧製造更多的競爭是更多不可見的未知競爭,甚至是跨界的競爭。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李傑博士於《工業大數據》乙書,提出過去的競爭在於可見的問題上,現在要在未見的世界競爭與創新;以主控式創新及煎蛋模型理論,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新的創新視角,將產品與服務相結合服滿足使用者,聚焦在用戶需求缺口,進而創造價值。
工業大數據不求數據大 而是要能「創值」
工業大數據是實現智慧製造的核心技術,製造系統中,問題發生和解決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些訊息建構成模型後,可以轉成知識及建立關聯,進而解決及避免問題的產生,李傑博士認為,這背後的意義是從傳統以經驗為主的知識,轉變為以事實為主的邏輯關係,而進將製造知識傳承。
透過分析資料、預測需求、預測製造、利用資料進行整合產業鏈和價值鏈,這就是工業4.0的思維,而工業大數據本身並不重要,利用大數據創造價值才是根本目的。工業4.0是一場在未見世界中的戰爭,而數據分析則是連接可見與未見世界的橋樑。
洞察未見的世界 滿足需求缺口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出自老子《道德經》,其中的智慧放在當今的工業商業模式和產品設計中,仍十分受用;書中舉出消費者購買房屋與家具,為的是它們帶給生活舒適的空間與美好的生活品質,其才是真正的目的,簡而言之,商家賣的是產品,客戶用的是產品帶給生活的價值;除了一切事物的實體之外,隱藏的空間和可變化的無限可能,才是能被我們真正使用並創造價值的地方。
需要改變以往從技術角度出發看問題的思維,而是反向思考從顧客的價值端尋找潛在的需求,李傑博士提出了煎蛋模型比喻,一個核心的產品不僅是一種產品(蛋黃:產品本身),還有很多配套的服務(蛋白:服務衍生的價值),在產品差異不大的情況下,配套服務的差異才是致勝的關鍵。
傳統的製造系統在前三次工業工業革命中主要在5M(材料Material、機器Machine、方法Methods、量測Measurement、維護Maintenance)的領域進行改善和競爭,在向智慧化轉型的過程中,資料和知識被建構模型第6個M(模型Modeling)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強化蛋黃(產品)的重要觀點。
如何獲取並從資料分析中萃取洞察力和價值呢?這就離不開6C(連接Connection、雲端技術Cloud、虛擬網路Cyber、資料與內容Content/Context、社群Community、客製化Customization),也就是蛋白的部份;在工業4.0的環境下,如何透過服務把蛋白做大,是獲得持續性獲利的關鍵;也強調說明「蛋白」一定是從客戶的角度思考問題,而非產品端。
主控式創新:從創新到創值
產品製造是有限的,但價值創造是無限的,關鍵是在於能售在新的工業變革中找到有價值的缺口(GAP);李傑博士建議臺灣製造業不要只做蛋黃(設備),更要做出蛋白!
如何圈選目標客戶以及挖掘客戶真正的需求?李傑博士提出一系列的主控式創新工具,其核心思維,是從注重產品技術開發,轉變為注重顧客價值創造的思維轉變過程,實現從創新到創值的歷程,其過程在於現在的核心產品與技術為中心,向外延伸相關配套服務;從顧客的立場思考,發掘顧客未被滿足的需求(Gaps),做大「蛋白」的部份,將企業轉型為融合產品創新及服務創值的新型企業。
根據主控式創新矩陣從看得見的市場和顧客的需求出發,透過創新服務的情景假設,找出尚未被發現的顧客潛在需求,同時挖掘市場潛在商機,並透過專利的佈局與保護,成功的從競爭激烈的「紅海」到達蘊藏無限商機的「藍海」。
臺灣工業4.0的轉型機會空間
從產業的競爭力的角度,臺灣的機械設備等硬體發展已有很好的基礎,而資通訊的技術與資源相當先進與豐沛,若能透過軟體的加值服務平台,關注在看不到的市場,可以創造出競爭者無法模仿的核心競爭能力,那就是Surprise(驚喜)!
書中舉出臺灣智慧機械廠高聖精密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實際案例,其「蛋黃」產品-帶鋸機所提供的鋸切能力才是客戶所重視的「蛋白」價值服務,其核心在於使用较少成本實現较優的切削品質,因此開發帶鋸壽命衰退分析與預測演算法模組,實現了帶鋸機的智慧化升級,並提供了「智慧雲服務平台」為使用者提供即時的機器健康訊急與生產力管理服務,讓機台的運行狀況變得透明化。
高聖精密吳迎帆執行長分享「我的外國客戶從智慧型手錶就可以看到高聖機台即時推送的訊息,告訴他機器現在的狀況,他非常Surprise還發了照片給我!」,見證了高聖精密從製造型企業,成功轉型至服務化製造,滿足顧客未被滿足的需求,達陣產品創新及服務創值的里程碑!
臺灣製造能夠成功運用網路整合的資料分析,實現工業化與資訊化的深度融合;簡單地來說,人與機器能以较簡單、较有價值的智慧結合,由感測器蒐集數據,經由軟體服務平台成立工業物聯網系統,運用大數據分析方式,預測機器的性能與未來,提高風險控管的透明度與效能,真正達到近零故障、無優生產的智能目標,將幫助臺灣提高全球競爭力,開拓全新的市場機遇。
【延伸閱讀】智慧製造時代下重塑智能+管理新佈局
【延伸閱讀】軟體定義一切 戰略轉型重構價值
更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