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研究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并且第一次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三化概念。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的资源整合研究 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并且第一次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三化概念。这是对信息化理论的一种深化和升华,是党中央在我国工业化道路问题上与时俱进的新发展。它不仅明确地指出了我国工业化的特点和方向,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而且阐明了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带动和促进的辩证关系。它像一盏明灯,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过去二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的增加值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基本上一直维持在40%以上;中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制造业是中国商品出口的主体。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
中国未来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牵引。中国有可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
因此,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特别应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研究。只有从战略的高度认清制造业信息化的方向和目标,恰当地处理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信息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才能实实在在地、卓有成效地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当前应着重加强哪几方面的战略研究呢?
一、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内涵的科学性研究
中国虽然已成为制造大国,但应该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品种少,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还较低,我国目前真正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的制造业企业则更少。2001年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上榜11家但没有制造业企业。从规模上看:尽管我国制造业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总体规模仅相当美国的1/5、日本的1/4强;从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从制造业的结构上看,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结构仍然偏轻,装备制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亦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特别是创造产业的主体技术多依靠国外,企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而且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也未形成。
此前,有专家提出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应着重解决四大关键问题:
一是要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二是要建立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域,并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整个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要培育一批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公司;
四是要培养锻炼一批人才,形成一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基本队伍。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以为这四大关键问题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现在看来对这四大关键需要重新认识。
应当承认以上这些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内容,但不是根本的和核心的内容。这说明加强制造业的信息化,需要以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制造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要用信息技术引领和改造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的制造业。
加强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八大能力:即信息获取能力、产品吸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进击能力、网络经营能力、服务增值能力、客户资源开发能力和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共同运做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为制造业获取和提升这些能力,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提升制造业的设计能力,加工能力,制造能力,而不具备网上经营能力是不行的。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经营能力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网上获取商机,网上寻找客户,网上进行交易已经成为跨国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制造业只关起门来提升设计能力,加工能力,制造能力行吗?
近几年来,国外企业理论界提出了公司再造理论,提出了制造业变革工程或再生工程的说法。如何再造?就是要用信息技术对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站及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都市型工业进行再生工程,实现决策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信息化、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只有这样制造业信息化才能成为引领和改造传统制造业的一把金钥匙。
二、重视制造业信息化的全局性研究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论断是不仅是对信息化意义和作用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我们必须从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发展的全局出发,加深对这个战略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人类社会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都引起了制造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制造业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了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战略已成为指导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传统的制造业主要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它国家或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将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第三方。
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国际制造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面的高度,重新审视这些变化,并认识、适应和把握这些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1、 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
由实体制造向虚拟制造转变是国际制造业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产生的显著变化。虚拟制造只有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虚拟制造凭借先进的信息通讯联络手段和无形资产去整合别人的资源、别人的力量,以其独有的核心能力进行整体策划、或资源调配就能实现其战略构想。如美国著名的耐克公司,自己只生产关键的耐克鞋的气垫系统,其余都由外部加工制造提供。凭借其独特的设计能力,耐克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上,通过无形资产输出,在全球范围制造和销售耐克牌运动鞋,其产值以20%的速度递增。
2、 由完全制造向网络化总装制造转化
网络提供了制造商和加工厂之间的较短路径连接和较快速度成交的现实可能性。利用这一优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基地,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的经营模式获得了飞速发展。如波音747飞机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英国装配的汽车:发电机来自瑞典;控制设备来自德国;底盘、弹簧来自美国;车身来自意大利。
这种跨国制造的网络化总装模式下较大的特点在于:有形资产的规模在缩减,无形资产的输出在加大。
3、 本地制造向转移制造转化
网络信息技术使制造业跨国转移成为了可能。制造业的跨国转移总趋势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由技术领先国向其他国家扩散。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日益增加,迫使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纷纷移向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
上一页:制造业信息化要理性回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