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关于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摘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十一五”将是中国经济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十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研发,紧密围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过程自动控制、电子商务、集成制造等方向开展工作。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十一五”将是中国经济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同时,“十一五”也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要加速实现工业化需要加快推动信息化,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制造业与信息化更加紧密的结合。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十五”制造业信息化的经验,认真分析“十一五”面临的新形势,切实做好“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作。

   一、统一认识,正确处理制造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重大关系

   制造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要正确地处理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重大关系。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这些重大问题统一认识,加深理解,正确把握。

   1、制造业与信息化的关系。中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中国未来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制造业来牵引〔1〕。党的十六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实现现代化”,就是说,制造业是根本、是基础,信息化是促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必要手段和工具。这是对制造业与信息化关系的较好阐述,是振兴制造业加快信息化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2〕。

   2、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的关系。制造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较终是落实在技术层面上。因此,软件厂商应该不断地总结分析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应用深度的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地深入研究较新技术,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要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技术服务为技术创新的较终实施提供了专业保障,技术服务是技术创新的延伸,技术创新是技术服务的源头,技术服务本身也还需要不断创新。 “十一五”期间,必须注意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 3、应用与示范的关系。推进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是目的,示范是手段,树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信息化的更广泛应用[3]。“十一五”期间,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必须要具有更典型的代表意义,尤其是要充分地发挥大、中型企业对同一产业链的小企业的带动作用。要建立更多的应用示范企业、示范区域、示范行业、示范城市,并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提升整个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4、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信息化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必须坚持政企分开。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的自主权,企业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当是营造环境而不是帮助企业做具体的实施。政府不能采取计划经济的做法,指令企业上信息化项目,而应当采取市场化模式,真正做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否则,企业信息化工程就无法产生真正的动力和活力。[4]

   5、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的关系。信息化是一个没有终点、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真正形成了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引进消化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手段,自主创新是引进消化的终极目的。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中国的R&D(研究与发展)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同时,一大批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非常突出的企业迅速崛起[2]。这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随着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广大企业的迫切要求。(电子商务B2BOA)

   二、解放思想,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必须要有科学的思想作为指导。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性。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用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地认识其规律性,遵循其规律性。因此,我们必须要用以下基本理念指导我们的工作:

   1、整合的理念。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解决了中国很大一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主要纽带。从这个角度来说,制造业信息化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要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必须要整合政府、专家、软硬件厂商、中介机构等各个方面资源。相关各方必须要加深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对自身历史责任的认识,发挥好各自的职责,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强大合力。 2、特色的理念。制造业信息化涉及全国各地众多的行业、企业。每个地区、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制造业信息化的思路不可能都一样,服务体系也不可能相互照搬。应该是结合地区、行业、企业的个性差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要符合本地的产业发展方向,符合本地制造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应该去尝试,形成自己的特色。

   3、公共科技的理念。制造业信息化是政府支持和参与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与其他经济工作一样,都需要政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大企业信息化抓得早投入大易见成效,走在前列。而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薄弱实力有限,在信息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从总体上来说,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比大企业更为迫切。因此,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体制保障和必要的激励措施。

   三、认真把握制造业与信息化发展态势,始终将服务好制造业放在中心地位

   中国的制造业从生产总量上来说,位居世界前列,但在核心技术和信息化关键技术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的生产中心,但还不是世界制造业的技术中心、研发中心[5]。当前,我们发展制造业信息化,必须要清楚地认识目前制造业与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态势,始终将服务好制造业放在中心地位。

   1、把握制造业与信息化的阶段性特征。当前,中国制造业生产和出口总量都已位居世界第四,家电、通讯等十多个行业的上百种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是,成为国际名牌的却很少。生产技术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还处于中低端,许多高技术产品从研发到配件都严重依赖外国。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2]。在信息化进程方面,从上个世纪的“甩图板工程”到“十五”的“重大专项工程”,信息化应用从部门级提升到了企业级。但是,企业信息化的总体差距非常明显: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都存在很大差距。“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要把握好这种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突破时间、空间和思维极限,寻找更好的措施、方法与策略。 2、要把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制造业信息化不是政绩工程,不是形象工程,在思想上不能泛政治化,不能与非发展问题挂钩,与政治问题挂钩。制造业信息化较终是技术问题,技术的目标是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制造业信息化不能唯上,不能唯书,必须唯实,把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位。

   3、要踏踏实实地长期实践。目前,信息化产品和方案还不能完全满足制造企业的千差万别的需求,软件产业的能力和服务与企业的现状和需求上还存在着不协调,需要在发展中逐步改进、逐步磨合。对于制造业信息化的功效既不能理想化,夸大信息化的作用,也不能消极化,看不到信息化对制造业发展的长远影响。既不能期望信息化解决制造业发展的所有问题,包括体制、管理问题等,也不能否认信息化对企业的生产模式、管理方式带来的深刻革命[4]。因此,制造业信息化不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应急工程,而是一项长远的国家战略,需要长期实践。

   四、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凸现制造企业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主体作用

   制造业信息化,企业说好才是真好。企业是主体,是基本评判者。“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应该更多地倾听企业心声,深入了解企业真正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中,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凸现制造企业的主体作用。

上一页:电子商务亟待立法规范

下一页:连锁店到连锁信息管理的蜕变

相关新闻

  • 连锁店到连锁信息管理的蜕变

      摘要:零售业信息化在经历了初级阶段的大量上马IT系统后,开始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型

  • 服饰企业信息化要寻找转折点

      摘要:宏观背景下,成长型服饰企业都在蓄势待发,积极探索转危为机的切入点,为这轮经济洗牌当中争取竞争的砝码,信息化在不少企业中首当其冲

  • 电子商务亟待立法规范

    摘要:据业内专家测算,在电子商务领域投资一元钱可以拉动一千元消费增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至少可带动三百五十万人的就业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