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互联网的今天与明天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软件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摘要:中国人口中,小学教育程度的只有3.6%上网,初中教育程度的只有不到20%,都不到网民占总人口的比例(22%),但人口数量巨大——9亿人,占总人口的80%。1.当红型应用:一半以上网民使用并且2008年增长速度超过网民总增长速度(41.9%),即基数巨大且普及程度仍在提高。

200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非常缺乏权威、系统、深入的数据和分析,相对而言,CNNIC毕竟是权威机构,而且连续十几年大致按一个体例和方法做调查和统计,其报告值得业内人士注意。

  用户在哪里

  我们做网络的都很关心用户在哪里,怎么夺取老用户、怎么吸引新用户。这里说说我的看法。中国现在有多少网民?按报告的口径是截至2008年底有2.98亿。想想1996年刚做网络的时候全国网民27万,1000多倍的增长啊。网络普及率达到22.6%,高于世界21.9%的平均水平,和俄罗斯、巴西差不多了,可喜可贺。理论上,网络普及率的极限大概是80%,发达国家现在达到了70%左右,中国的网民数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008年中国网民数量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今后5年就算保持平均20%的年增长率,5年后网民数量也会达到7.5亿。即使是按8%的年均增长率,10年后网民数量也会翻一番,达到6亿左右,普及率43%。对网络公司而言,争夺现有的近3亿网民是一场战争,吸引未来的3亿新网民是另一场战争。二者有关系,也有差别。以用户年龄为例简单分析一下,其他学历、性别、城乡等人口指标都可以以此类推。

  和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相比,网民可以分为3个年龄组,10~29岁是高度普及人口,现在已经有近60%的人是网民了;30~49岁是中度普及人口,20%左右的人是网民;6~10岁和50岁以上是低度普及人口,网民不到5%。如果再要发展3亿网民,人从哪里来呢?假定今后10年新增人口和过去10年一样,10~60岁死亡率和移民率为0,再把各个年龄组的网络普及率提高到一个合理水平,就可以粗算出下一个3亿网民来自何处。

  假设今后10年网民年增长率不到8%,10年后比现在翻一番,达到50%。这个结论很简单,却和业内通行的想法大相径庭。从实战经验看,大家都极端重视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用户的发展。但是今后10年新网民的来源有一半将来自大家不很重视的30~49岁年龄段的人,加上20~29岁年龄段,这些人将占未来3亿新网民的3/4。即使是一直被业内忽视的50~59岁的网民,新增数量也将两倍于万般宠爱于一身的19岁以下年龄段。反常识吧?原因在于大家过于重视过去或现在网民的年龄结构,现在当然是年轻人当家。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现有年龄结构中各个年龄组的网络普及率。现在的高普及率就意味着未来的低增长率,人人都用了就等于零增长了;现在的低普及率则意味着将来的高增长率,现在还没上网不等于将来不上网。顺着常识想网络业已经没机会了,反着常识想网络业才刚开始呢。

  所以,今后5~10年业内将有两个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的竞争市场,一个是市场用户总规模不会显著增长的稳定市场,一个是市场用户将急剧增加的扩张市场。如今当红的青少年网络市场的总规模不会增加多少了,现有用户会随着年龄成长脱离这个市场,新增的青少年用户在数量上不会显著大于现有用户数量。结果就比较残酷了,现有的以服务青少年用户为目标的众多公司和按照常识想问题的新公司将只能争夺一个数量不再增加的用户群(1.5亿左右),全部文章只能做在提高ARPU值上了。地就那几亩,只好提高亩产量了。如今不受重视或者是受重视但不会做的中青年市场今后5~10年是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4.2亿左右,将有2亿多的新用户进入。所以这将是一个既争夺现有用户,更要吸引新用户的战争。更妙的是,今天中国有几个用户规模千万以上、用户年龄平均35岁的网站呢(美国几大网站用户平均年龄都是30多岁,包括Web2.0的MYSPACE和FACEBOOK)?需求者众,供给者寡,战略机会啊。今天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是35.8岁,网民的平均年龄是26.9岁(10年前是21岁),10年后将是32.1岁。可以明显看出,网络人口的平均年龄正在以每年半岁左右的速度靠近全部人口的平均年龄。换句话说,网络服务从整体上正迅速靠近现实生活的形态,渗入各个人口群体的生活。如果哪个网站认为自己的用户群代表主流人群,不妨算算自己的用户群平均年龄和移动方向。如果和上述趋势相同,那就代表未来5~10年还有健康成长的希望,如果差距较大或者停滞不变,就得好好脑力激荡一下了。

  增长在哪里

  中国网络用户在不长的十几年历史上产生了三次增长浪潮。第一次是1996年到2000年,这5年新上网的主力军是本科以上的大学生、IT业从业人员和白领阶层,由此成就了以通讯(EMAIL和IM)和资讯(新闻和BBS)为代表的网络核心应用服务以及相应的广告商业模式。第二次是2001年到2005年,这5年新上网的主力军是高中和大专文化、30岁以下的学生,服务业从业人员,由此成就了以搜索、游戏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服务,以及喧嚣一时的无线服务。第3次应该是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这5年新上网的主力军应该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20~49岁的初高中文化的中青年。上文说过,18岁以下的青少年虽然新上网的很多,但和随年龄增长自然脱离这个年龄组的人数相比,增长不显著。而真正体现人数绝对增长大幅度提高的应当是20~49岁,特别是30~49岁的中青年人群。根据CNNIC的报告,我们可以更仔细地看看未来几年网络用户结构的变化趋势。

  中国人口中,小学教育程度的只有3.6%上网,初中教育程度的只有不到20%,都不到网民占总人口的比例(22%),但人口数量巨大——9亿人,占总人口的80%。这9亿人中只有1亿是网民。显然这是今后网民增长的主要来源。人口中高中教育程度的已有近八成上网了,而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已经百分之百是网民了(由于国家统计是2007年数据,加上抽样误差,比例超过了100%)。这样看来,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新网民增加主要依赖于每年从初中升学上来而且还不是网民的那批人,一年1000多万。如果今后5年会增加3亿新网民(相当于现有的网民数量),那么其中5000万会来自新高中生,1亿来自在校的小学和初中生,剩下的1亿5000万只能来自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成年人了。

  从网民居住地区的性质看,现在10个网民有7个住在城市里,3个住在农村。城里人10个有三个半上网,农村人口10个只有1个上网。所以,现在的网络服务尽管五花八门、云山雾罩,但基本品位、逻辑和重点是按照城里人的路子来的。考虑到消费水平的差异,应该说做得没问题。但是,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农村网民的增长正在以大大高过城市网民增长的速度发展着。2008年,城市网民的增长速度是35%,农村却是60%。城乡网民数量的巨大差别正在快速缩小。

  我们也可以做个粗略但不离谱的预测。如果5年后中国的总人口是14亿,城市化程度达到50%(现在是以每年1%~1.5%的速度发展),那么城乡将各有7亿人。如果5年内网民数量翻一番,达到6亿网民的规模,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就可以实现。再如果5年后网民的城乡比从现在的7:3变成6:4,在新增加的网民中城乡新网民将大致各占一半,那么6亿网民中,城市人口为3亿6000万,农村人口2亿4000万。但无论城市还农村,相当一部分网络需求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以城市人口为基本诉求对象的网络服务格局相当一部分可以维持不变。但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还是有本质上差别的,2亿4000万的巨大用户基础应该受到比现在更大的注意。oa

  因此,未来新增网民中有三个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人群:20~49岁特别是30~49岁的中青年新用户,初中教育程度的新用户,居住在农村的新用户。这三个人群是未来网民增长的主力军。三者交集,重中之重的就是20~49岁、初中教育程度、居住在农村的新用户。

  市场在哪里

  应该说一个已经拥有3亿用户而且非常可能5年内还会新添3亿新用户的巨型市场,恐怕只有20年前的电视机市场和10年前的电话机市场可以比拟。但只知道用户数量是不够的,还要知道用户在如何使用网络。否则我们只了解总量规模,却无从下手切入这个市场。

  CNNIC报告列出了18种网络应用在2008年的使用状况和增长变化。我把它们分为四个组。

  1.当红型应用:一半以上网民使用并且2008年增长速度超过网民总增长速度(41.9%),即基数巨大且普及程度仍在提高。这组包括了新闻、游戏、邮件和博客四大应用/服务。前三个都是老把戏了,没想到居然到今天还有这么强大的扩张力。

  2.成熟型应用:一半以上网民使用但2008年增长速度低于网民总增长速度,即基数巨大但普及程度在削弱。这组包括了音乐、搜索、即时通讯和视频四大应用/服务。这些服务的用户基数巨大,普及率从三分

上一页:化工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动向

下一页: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探析

相关新闻

关注我们

留言板

咨询热线:400-626-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