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依托信息化管控平台打造企业集团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摘要:依托信息化管控平台打造企业集团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则是中国企业集团面临的又一大新命题。在全球化产业链竞争中,中国企业集团正在经历的转型,就是将发展战略从要素驱动型转变为效率驱动型。

  “两化”融合这一提法早已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再到2008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被普遍认为是推进“两化”融合进程中的重大实举和飞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他提出,今年要重点抓好工业结构调整,认真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同时支持和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创造新的社会需求。言语中再次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以说,“两化”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共同为中国眼下乃至今后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并致力实现国民经济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从规模速度型向创新效益型的转变,通过跨越式的信息化和工业化道路,全面迈入科学发展新阶段。这既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当前国内外严峻形势下,保持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实现振兴的唯一捷径。

  中国经济近30年快速崛起,跻身经济大国之列,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而在中国走向经济强国时,决定性因素则是中国企业集团能否走强。面对企业全球化整合大潮的挑战,中国已将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作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贸依存度超过70%的中国经济突然遭遇了“去全球化”的袭击。这场从产业链上游发达国家刮起的寒流,使整体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国企业集团的生存环境骤然变得扑朔迷离。今后,企业集团的生存已经不完全取决于产品要素,而是要从更高层面关注国家的宏观政策、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度,落点则是企业集团的整体竞争力。

  “两化”融合的背后

  中国企业在走向现代管理的大道上,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历史使命不期而遇。当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企业意识到,国际化、竞争力是以精细化、低能耗和标准化管理为基础时,信息技术与工业化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要融合?这是时代给出的命题。中国必须在尚未完成市场化、工业化的情况下,同时迎接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将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信息化也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信息化是推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加速产业升级的社会“巨擘”。在今年的两会上,当代表、委员们进入会场时,分布在人民大会堂各入口处的“数字保安”系统井然有序地进行会场安全检查,摆放在会场大厅的触摸查询系统及时向与会代表提供各类信息服务……高科技信息化产品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和保障。

  另一方面,工业化也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杠杆,促使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和领域的推广应用,成为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和突破口。伴随国家对汽车电子、机床电子、轮船电子、数控电子、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网络金融等产业或服务项目的重视和扶持,下一代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的普及,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也将迎来更为长足的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指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大体上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早期阶段,是信息技术在企业、行业、地区各个方面加快应用,提高应用效率和效果。现在绝大多数企业、行业处在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不仅使得信息技术全方位地满足企业、行业的需要和可能,同时信息资源在认识、管理和操作上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同时使得与企业相关的信息自己真正成为高质量的、基础性的战略资源。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成为工业装备、工业能力、工业素质、工业活动的内深要素,就是真正实现一体化。到了一体化的时候,还要随着变化进一步完善,在这个过程里,工业逐步由大变强,信息工业化道路基本形成,并且走得越来越好,真正演变成工业的强国、经济的强国。

  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显着特征是,工业化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推进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也驱使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引发了城市化,加快了市场化,推动了国际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显着特征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结伴而行,他们都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中央提出“两化融合”就是要使信息化从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从传统工业化的单轮驱动(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双轮驱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转变。在双轮驱动的背景下,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

  上海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周振华分析说,按照信息化生产方式,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张不一定非要由高物耗来支撑,完全可以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之上。这种低成本社会化的价值模式得以形成和建立的基础,在于信息传输与转换的改善所导致的经济效率提高。按此逻辑,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与融合的切入点就在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目前信息资源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现代社会的战略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能源材料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形成新的商业价值模式。只有这样,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才能找到互动与融合的结合点,从而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转型和升级:集团企业的两大关口

  据不完全统计,历经二三十年的ERP推广应用,中国时至今日大约只有2万多家企业在系统集成应用ERP,仅占2006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总数的7%。而大多数企业的ERP应用仍停留在“财务”或“进销存+财务”等应用阶段,尚未系统集成应用。即使已经系统集成应用ERP的企业,其中有些企业也未能将ERP应用与业务模式重组和业务流程重组实行紧密结合。因此,中国广大企业有必要通过深化应用ERP推动管理创新,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的ERP应用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如果我们将CAD、CAE、CAPP、CAM、PDMPLM与ERP、BI 、EB、MES、集团管控和生产过程控制等系统实行全方位企业信息集成应用,而且通过这些应用进而全面带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制造方法的创新、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那么这个系统集成应用目标对中国广大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而言仍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任重而道远。

  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迎着2008年金融危机而上发动强势升级时,中国企业集团管理也走到了历史性转折点,面临着新命题,即要实现企业集团管控的转型升级,以适应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控战略转型。此外,在国务院新近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依托信息化管控平台打造企业集团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则是中国企业集团面临的又一大新命题。

  企业集团转型是相对于生产要素的发展模型而言。在全球化产业链竞争中,中国企业集团正在经历的转型,就是将发展战略从要素驱动型转变为效率驱动型。要素驱动型发展战略,是指单纯通过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增加工厂和流水生产线、增加设备这些生产要素来驱动企业发展。效率驱动型战略,主要是靠提高人员生产力、设备生产力、提高资金与资本的产出率来驱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集团升级是相对于产品价值链的发展模型而言。在全球化产业链竞争中,中国企业集团正在经历的升级,就是将产品体系从原来处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推进,如从代工生产转向参与价值链中高端的品牌、渠道、技术设计乃至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从要素驱动转为效率驱动,总体上要求企业具备更加精细管理的能力以构建更加敏捷的经营体系。

  协同经济要求全新的管控模式

  从广义来看,信息化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集团实现转型升级的加速器。而从操作来看,只有借助信息化平台构建出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型,才能高效驱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当前中国企业集团管控所依据的较重要理念有三个,即协同、集成、管控;这三大理念也是构成企业集团管理模型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在企业集团协同运行指导下,且在企业集团集成IT平

上一页:汽车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下一页:B2B和搜索服务市场要逐渐向二三级城市转移

相关新闻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