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ER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回顾我国实施和应用MRP II/ERP的艰难历程,为的是汲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路走得更加顺当,使成功的案例如同百花争艳开遍全国各地。

1. 发展历史
1.1  起步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有一些机械制造业开始引进国外MRPⅡ软件,推行MRPⅡ管理系统。我国机械工业的重点企业沈阳鼓风机厂在引进意大利鼓风机制造技术时,在国外看到信息化管理给生产管理带来的巨大效益,决定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IBM公司的COPICS软件,后来经过消化吸收,成立北方电脑公司,开发了适应本厂条件的MRPⅡ软件。该厂是国家863工程自动化技术领域CIMS主题第一批重点应用工厂之一。
    早期引进软件的企业还有沈阳第一机床厂,该厂以中德科技合作形式引进德国工程师协会提供的INTEPS软件;一期工程作为“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成果通过鉴定,实施了以MRP为中心的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第二期工程又进行了大规模扩充,计划形成以MRPⅡ为中心的、较全面的企业管理系统。由于机床行业一度由于行业结构问题,出现效益滑坡,影响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继续前进的进程。
    以上两个项目造就的大批人才至今依然在不同岗位发挥作用。
    早期引进MRPⅡ系统的还有第一汽车厂、第二汽车厂、杭州汽轮机厂、西安仪表厂、天津纺织机械厂、科龙电器集团等等。从以上情况看来,我国较早引进MRPⅡ系统的主要是带有机械加工性质的行业。
    国内企业在实施CIMS系统(含MRPⅡ)过程中获得国际好评的,首先是北京第一机床厂,该厂引进了InfoPower公司的MRPⅡ软件。北京第一机床厂的CIMS系统在1995年先后获得总部设在美国的制造工程师学会(SME)的‘工业领先奖’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工业发展奖’。
1.2  外国软件商涌入
    国外几家著名的计算机公司,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都结合销售计算机产品(硬件),推出了各种版本的MRPⅡ软件(括号内为软件名称)。如IBM(COPICS),HP
  (MM-PM),DEC(MANMAN),CDC(1nfoPower),WANG(BN-CAPMS/VS),Bull (1MS7)等。这些外国公司尽管有的已经不复存在,软件也已落后过时,但是它们在把MRPⅡ的思想与方法介绍到中国来,如DEC公司为机械部设计研究院和北京自动化所举办的培训班,和后来Forthshift公司举办的几次培训班,都是采用APICS的正规教材,由国外经过资格认证并有多年从事MRPⅡ经历的专家担任授课教员,培养了我们国家的第一批MRPⅡ专业人才,为促进我国管理信息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有不少国外的软件公司在我国设立了独资公司、代表处,或通过代理商直接销售商品软件。较早在中国成立公司的主要有SSA,Forthshifi和EMS (后被IFS合并),紧接着又有QAD,Oracle,SAP,CA,JDE(后被PeopleSoft合并),MRP9000,D&B,Avalon,Baan(后被SSA合并),Symix(后改名FrontStep并与MAPICS合并),MAPICS,Scala,Intentia,IFS等国外公司(其中有的已重组更名,有的已退
出中国市场),近年,i2,PeopleSoft(后与Oracle合并),Siebel等国外软件公司也陆续进入中国。近来,微软公司也推出自己面向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说明许多国外软件公司已经看到我国企业对MRPII/ERP软件日益增长的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
1.3  国产软件的兴起
    国内开发的MRPⅡ商品软件,首先推出的是机械工业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软件中 心(利玛信息技术公司的前身)开发的CAPMS软件包。北京开思、上海启明等软件公司都相继推出商品化软件。一些企业,如前面提到的北京第一机床厂,成立了北京并捷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成立了希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第一汽车集团成立了长春启明公司,都开发出各自的国产软件。
    这些第一批国产MRPⅡ软件可以说基本上是在消化了某个国外MRPⅡ软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需求特点进行开发的,有较高的起点,软件产品都能体现MRPⅡ的基本原理。之后,以开发或代理MRP起家的有:北京的和佳软件、珠海通软、北京的神州数码、金航数码等。从院校或研究单位扩展起来的有:天津企之星、南京金思维、西安博通等。还有数不清的ERP软件公司陆续脱颖而出,或面向某个行业,或面向某项业务(如分销)。不少台湾软件如鼎新、汉康、天心也登陆大陆。一些原来从事财务软件的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浪潮、新中大等也从电算化会计向ERP系统转型。
    国内外软件公司的情况总在不断变化,有分有合,有起有落,但是无论如何,众多软件的问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为ERP系统在我国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些早期知名的软件公司在融资、转型、兼并等寻求发展的转折点上,把握不好,造成令人痛心的损失,一些惨痛教训值得业内引以为戒。
    总的来说,真正全面实施了ERP系统并取得整体效益的企业在逐渐增多,但还不够普遍,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国内这近20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指导今后ERP系统的实践,很有价值,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知识财富。

2. ERP系统在我国推行的问题
    综合一些普遍的现象,把我国在实施ERP系统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2.1  规范市场问题
    自从ERP被炒得热火朝天以来,我国出现了以ERP命名的软件据说大大小小总有上百家。如果对比Gartner公司对ERP的原始定义,真是“真真假假,鱼目混珠”。推广ERP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想把ERP当成“唐僧肉”,谁都想宰了分享一口,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总体上讲,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据IDC公司在2004年发布对全球信息化53个国家排名,我国处于第44位(o。当国外出现ERP市场饱和的情况时,国内却是大片的未开垦的处女地,ERP软件商本来应当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为什么会出现纷纷炒作概念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我国的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滞后,需求还不够迫切,因此,需要下大力气培育市场,做大量的普及教育工作。
    另一方面,市场不规范的原因是由于从事ERP事业的单位,缺少一种“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实力,为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做贡献”的共同“宗旨”。在商业利益和急功近利的驱使下,追求“短平快”和“眼前业绩”,缺少长期战略和“共赢”的经营思想。这种现象造成的后果,是使许多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系统望而生畏,顾虑重重,以致望ERP兴叹,裹足不前;反过来,又阻碍了ERP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非理性的动作只能是损人不利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销售ERP软件、提供各种服务都会考虑赢利问题,但不能是单纯追求“钱”途。只有在帮助用户选择了适用的软件,提供有效的服务,使企业见到了效益,收取回报才是问心无愧和心安理得的。不少OA软件公司都有一条类似:“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这样的口号,应当使之付诸实现,在此基础上求得“共赢”,只有“共赢”才能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每一个ERP软件行业应有自己的市场定位、侧重某一些行业或某一些地区,使软件及服务有其特色。然后在分工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满足用户企业的全面需求。不要为了争夺用户,标新立异炒作概念,相互压价、舍本厮杀,牺牲或降低服务质量。这样既伤害用户企业的利益,也损害软件商的声誉,给我国的ERP事业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既然我们是做ERP的,我们自己就要按照ERP的管理思想办事,提倡合作竞争。
    只有当ERP市场是有序的,ERP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2  宣传普及问题
    在ERP市场尚不够规范的情况下,防止企业受到各种伤害的较好办法,就像预防SARS病毒一样,主要是“提高自身免疫力”。能够明辨是非,避免盲从,才能少花冤枉钱,少走冤枉路。因此,ERP的普及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这些年,ERP的普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常听到软件公司的人说:“现在的企业越来越精了”。这话虽然听上去不入耳,但却是一种褒义,说明企业对ERP的理解在不断深入和理性化。
    企业人员对ERP系统基本原理的了解多数是来自软件公司、咨询公司或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但是人们注意到,参加各类培训的成员中,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占了多数,偶尔有一些中层经理,但高层经理总是很少参加。而决定企业是否实施ERP系统的决策人,正是这些较少参加培训的高层管理人员。明白人越多越好,如果企业的高层决策人员普遍掌握了信息化和ERP的知识,毫无疑问,必将会大大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步伐。
    ERP市场的不够规范的问题,作为用户的企业也是有一定责任的。例如,有些电子商务企业在选型的过程中,存在某些不规范的“猫腻”做法,不仅妨碍了软件商之间的公平竞争,较后对企业自己也必然造成伤害。如果企业高层管理能够更多地关注ERP项目,做出正确的指导和判断,这些不规范的现象是会减少的。
2.3  壮大队伍问题
    ERP是一门知识型的应用系统,ERP软件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产品,ERP系统的开发、实施和应用,都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单靠学校培养是不够的,学校只能提供先进的基础知识

上一页:实施ERP容易忽视和误解的问题2

下一页:制造业的生产类型和需求相应策略分析

相关新闻

  • 制造业的生产类型和需求相应策略分析

    定货生产的P/D值又次之,根据合同确定需求量,多为标准或定型设计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同定单设计相比,只是省去设计周期。定单设计的P/D值为1,需求周期等于总提前期,要根据客户要求专门设计,属单件小批量生产。

  • ERP内部集成的基础数据

    ERP内部集成系统中的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都是根据静态和动态数据加工处理后生成的中间信息。如何综合处理静态和动态信息得到中间信息,·完全是根据管理特点的需要,制造业中的不同行业和企业对中间信息的报表形式的要求是不同的。

  • 实施ERP容易忽视和误解的问题2

    ERP软件是基于供需链管理的思想,面向流程设计开发,因此,一个真正的ERE系统应当能够适应业务流程的变化。在制造业,财务成本又是销售、生产和采购3项核心业务运作的结果,相对于销售、生产和采购来讲是一种“后续”流程。

关注我们

×

数据和智能方案提供商

想要进一步了解或咨询数字化解决方案?
我们随时在线为您服务,谢谢

在线咨询

400-626-5858

添加专属企微客服
获取行业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