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执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4-01-17 13:58:26
对于企业而言,透过产品生命周期可以掌握包含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产品生命周期总成本。因此,企业首先必须将间接费用视为个别产品附带条件,但是要一下子突然引进间接费用的自动分配是很困难的。
例如藉由定期(每年或每半年)实施作业制成本管理(ABM)调查,在某趋势值上加上成本动因的考量。如能达到此一阶段,就能真正地做到生命周期间的成本规划及成本模拟,产品获利率管理的精准度也可大幅提升。间接费管理中较难的便是劳务费,专案管理(ProjectManagement)的应用中加入工时单价,便能由总劳动时间算出成本。然而,如要实际上使这个系统动作,就必须整理出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要做到什么程度。例如,技术人员的作业时间管理中,哪一项产品的设计花了多少时间才完成,必须每一次都将结果输入系统。在此情况下,即使没有将作业单位细分,也必须有输入的手续,当负责人员作业量庞大时,往往会忽略输人的次数。此外,当在测定特定工作的进展率时,要以什么来判定究竟是完成了20%还是60%的作业。必须再次定义这项作业的内涵。
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实际上有许多的业务,因此要彻底定义此作业并非易事。此外,必须让使用系统的全体成员接受彻底的训练,使其充分地认识活用系统的含意及因资讯输入开始的资讯精确度提升的重要性,并让他们熟悉新业务、新系统,并且可以充分地活用。
另一方面,如仅有考量「成本管理=抑制成本」的观念是不足的。要积极管理成本,必须具备策略性视野。假设在试作时会花很高的时间成本。在此情况下,如能在早期处置(FrontLoading)中尽早解析出设计错误的话。是否应在CAE中投入资本,缩短设计时间,是否投资ERP软件,在未制作金属铸型的情况下,迅速地做出试验品等判断便是必要的。要做出相关判断,便必须逐项分解这些作业,哪个作业产生问题,成为消耗时间的主要因素,必须要定义出能了解上述情况之作业。如果能将资讯加以处理,便能早做出判断。
如能掌握上市前的总成本,便能因观察之后的制造、物流、销售成本的实绩,而易于控制产品生命周期。上市后的业绩管理,也因POS及SCM的发达,而得以即时化。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一旦可以掌握生命周期的获利、成本,便能做出许多判断。在设计、研发中投注多少成本此外,要提升多少销售目标才能得到收益。到哪一个阶段才能损益平衡(成本与利润差为0),何时该淡出市场……这些信息,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都可以得到。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并不是预测未来的系统,而是一个更正确地掌握业绩的架构。
上一页:如何做个高效的“卧底老板”?
下一页:客户管理系统帮助客户确定管理需求
相关新闻
-
如何做个高效的“卧底老板”?
能够卧底基层、事必躬亲的老板当然是有限的。现实中,大部分高管时间宝贵,如何及时掌握基层工作的真实情况呢?此时走动式管理被推为较佳解决方案。走动式管理能否帮助弥补管理漏洞?让我们来看看来自世界经理人平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