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分析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政府面对既要完成好工业化又要加快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审时度势,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如何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内在关系,使它们实现互动发展,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工业化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从信息化实践看,信息化的作用广泛涉及到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经济活范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推动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具有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但是,从我国工业化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看,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应主要体现在解决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社会化大生产程度差和市场效率低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着力点。
1.发展信息产业,促进结构升级
    (1)信息产业发展本身就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内容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一个国家工业化演进过程就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是新兴产业发展并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信息产业是当今新兴产业的代表,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在经济结构中比重的提高,就是产业结构升级,是工业化向高级阶段的演进。
    (2)信息产业发展还能带动其他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激光、超导、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很大,还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机器制造、仪器仪表、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
    (3)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加快信息化进程的前提条件
    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信息化的第一推动力,是信息化的前提,没有先进、适用、价格合理的信息技术及产品,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就难以实现。
    目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广义信息产业在GDP中占的比重已在50%以上。而我国信息产业相对落后,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1年,我国信息产业的增加值仅占GDP的4.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信息技术产品方面,我国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高技术产品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在集成电路、元器件、管理软件等重要领域的信息技术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2.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
    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从业人员占就业人数的94%。但是,我国传统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急需全面提升。
    (1)信息技术能够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目前,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看产业技术中信息技术的含量。20世纪末,发达国家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改造,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使生产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响应,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
    (2)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可在较大范围内配置和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例如,海尔集团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做到了产品研发设计全球化,使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发机构共享研发资源,不仅加快了研发速度,而且使产品设计更适合全球市场的需求,明显提高了研发能力。
    (3)信息技术能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效益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要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通过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等增加85%的经济效益。因此,近些年来,这些国家的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投资只占企业设备总投资的3%;到9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到45%。在通信、保险和投资中介服务等领域,信息技术设备投资甚至超过全部设备投资的2/3。
    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对信息技术应用明显不足。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部分重点企业的调查,有70%以上的企业认为企业对信息化投资不足,企业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不到1%,与发达国家大企业8%~10%的水平相距甚远。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国外信息化实践表明,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全面改造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使管理理念现代化、管理体制合理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手段智能化、管理过程网络化,提高管理活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经验也证明,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解决我国企业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账目不实”、“暗箱操作”、“跑冒滴漏”等顽疾,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就是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和精细化的过程。
    管理信息化能带来明显的效率和效益。例如,全球第一大网络设备制造厂商思科公司,分支机构遍布全球,该公司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仅用几小时就可以对其全球资金核算一次,实现了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再如,联想集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管理流程,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还有,海尔集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管理流程后,使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时间从原来的几十天缩短为较多10天。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必须尽快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和改善管理。
4.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实现专业化分丁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能够低成本地获取充分信息。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扩大了信息共享的范围,降低了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成本,减少了获取信息的时间,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协作成为可能,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从国际上看,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产业“纵向一体化”势头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约分包的分工与协作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地将大量常规业务外包出去,而自己只保留核心的业务。例如,波音公司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制造747飞机需要的400多万个零部件分包给60多个国家的1500个大企业和L 5万个中小企业。在汽车产业,世界上大的汽车厂商通过网络与各级供应商管理者实现互动,把装配以外的边缘业务尽量分包出去,而自己把力量集中在核心业务上。   
    目前,我国仍有很多企业具有“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社会化生产程度低,除了观念、体制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协作成本太高。为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我国企业急需利用信息技术按专业化要求进行结构调整,降低协作成本,通过专业化提高效率和竞争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经济国际化程度
    国际经验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减少国际化成本,拓展国际化范围,加大国际化深度,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大型跨国公司都在利用信息化抢占技术、信息和市场制高点。基于信息化的跨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量经济活动由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生产全球化、销售全球化、融资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和研发全球化导致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某一产品,可能在甲国研发,在乙国生产部件,在丙国完成组装,在丁国销售;可能用甲国的原材料、乙国的劳动力、丙国的资金和丁国的技术。例如,耐克公司没有任何生产能力,只进行产品设计,依靠信息化手段,做到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组织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对我国企业来说,如果不实现信息化,甚至会失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例如,现在国外大汽车厂商的零部件都实行网上全球采购,专家预计,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如果不进入全球性采购系统,大部分零部件厂商将被淘汰,而要进入全球采购系统,就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
    我国在基本经济活动规则与国际接轨后,企业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以较低的成本、用更快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比较优势,争取在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中获得更大利益。
6.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市场效率
    高效率的市场能够带动现代化大生产。.由于我国市场化改革时间不长,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总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运行效率较高的市场体系,这也是我国没有形成现代化大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市场效率要靠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但不能忽视技术因素特别是信息技术对提高市场效率的作用。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创造新的商务模式,开展电子商务,能扩大交易范围、优化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时间和增加交易活动。通用电气、福特公司、克莱斯勒公司等汽车产业巨头,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原材料网上采购和产品网上销售,使原材料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下降20%~30%,较多达到40%。日本大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行采购,也使采购成本降低20%。从世界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看,一个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将决定着其市场地位及

上一页:信息化的层面、要素和发展特点

下一页: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相关新闻

  •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应用三条主线相辅相成,构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合。要实现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就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因为企业是产业的细胞。

  •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探究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80年代进行铺垫,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相对不旺。

  • 信息化的层面、要素和发展特点

    建立在国家信息化定义基础之上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包含六大要素: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注我们

留言板

咨询热线:400-626-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