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OD风起云涌 「天使」还是「魔鬼」?
文:39期《赢》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4-01-21 13:41:13
如今,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带着自己的设备办公)与大数据、社交网络、4G移动通信等一起,已毫无疑问地成为2013年较为热门的IT词汇。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呈爆炸式增长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正全面入侵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利用个人智能终端设备访问企业IT系统进行移动办公,正成为一大潮流。
对此,Gartner知名分析师David Willis认为,BYOD将成为数十年来商业计算机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较为激进的变革。更多的专家坚信,不久的将来,移动化将成为人们工作方式的主流,BYOD将引领企业创建未来工作场所的主导思维。
无边界办公 BYOD是必然趋势
中国拥有全球近20%的手机用户和超过30%的移动互联网用户,IDC的调查数据显示,智能手机已占据所有智能终端设备59%的份额,而平板电脑的份额也正在加速突破2012年的10%,相比之下,PC的份额则迅速跌破30%。如此高的移动设备普及率,导致企业不得不以移动应用取代桌面应用。目前,中国已有超过50%的企业允许员工使用个人设备工作,即BYOD。
另有一份IDC在2013年2-3月,面向112家亚太区企业对BYOD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0%的企业已经完成导入BYOD解决方案,42%的企业则准备在未来12个月内导入,而24%的企业考虑在1年后导入。
Gartner机构近期对全球CIO的调查显示,到2016年,将有38%的企业不再提供任何个人设备给员工使用,到2017年,更将有5成以上的企业要求员工自带设备上班。Gartner机构称,为达缩减开支、提升效率的目的,BYOD这一趋势在小公司相对普遍。而目前,BYOD正逐渐在中型企业(营收5 亿-10亿美元,员工2500-5000人)流行开来,而沃尔玛、家乐福、思科、英特尔等大型企业也对BYOD这一趋势变得越来越感兴趣,表示将会加快驱动BYOD的导入。
无法忽视的企业经营价值
BYOD正在加速击溃人们多年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企业也已置身其中。其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投入成本降低以及应用多元化等优势,对企业的促动更大。
全球知名电脑商Dell在全球范围内对BYOD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应用BYOD后,74%的企业认为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70%的企业认为客服的反应速度加快了(零售服务企业尤为明显),而59%的企业认为不实行BYOD就会丧失竞争力。调查结果还显示,有效的BYOD管理政策可以优化数据管理、提高企业数据的安全系数。另外,大约一半的受访者认为BYOD彻底改变了IT界和企业文化。
在总结了此次调查后,Dell认为BYOD拥有五大不可多得的优势,即工作时间更加灵活、员工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更大、创新周期更短、优化团队合作以及缓解IT部门大量的金融和管理负担。
正因如此,BYOD被企业员工普遍推崇。部署BYOD,能够保证员工多设备、多方式随时随地在线,充分提高员工的协作体验和企业文化认同感。
而对于企业高层决策者来说,BYOD策略的实施,可以让业务繁忙的他们在办公室以外的地方随时随地轻松处理各种文件,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业务决策周期。不仅如此,允许员工自带设备的接入,访问企业IT系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设备的采购成本,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有数据表示,成熟的企业从BYOD处受益较多。思科表示其BYOD政策每年能帮助公司节省2000万美元;英特尔声称应用BYOD能为23,500名员工每天节省57分钟,而这家全球较大的芯片公司每年每名员工产值大约50万美元,这就意味着每年能为英特尔增加约7亿美元的生产力;而在全球拥有200多万员工的沃尔玛,BYOD即便为每人每天节省工作时间30分钟,提升0.02-0.05%的工作效率,每年至少也能为沃尔玛多创造高达40亿美元的零售价值。
可以说,面对BYOD,可能不仅是企业IT模式的变化,还有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企业文化和IT管理的快速革新,能够让企业实现利益较大化:遭遇的阻碍会降到较低,效率和竞争力都会得到提升。而那些不积极实行BYOD甚至禁止BYOD的企业,迟早会被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硬币的反面:自由&安全
然而,正如每个硬币都有正反面,当越来越多的员工采用自己喜欢的移动终端、平板电脑和应用重新设置自己原本定位在PC的工作模式时,也给企业的设备管理及IT响应机制造成重大冲击,一旦失去平衡,安全接入问题与应用内容将成为企业IT管理的一大尴尬。
据英国电信较近对11个国家的2000家企业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39%的企业因为员工使用未经授权设备,导致数据泄露;15 %的企业因移动设备丢失或被盗,被他人窃取了设备中的企业数据,令企业信息处于危险境地;45%的企业因移动设备有限的防护处理能力,让病毒侵入成为可能,即使企业自建的应用商店也暴露于恶意软件的破坏风险之下;另有33%的企业内部移动应用、文档的分发更新、程序升级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且容易发生遗漏等等。这些,都让企业对BYOD的移动管理应用心存疑虑。
Gartner机构较近公布了一份关于BYOD的安全报告,报告显示,有75%的受访者认为数据丢失是BYOD的头号风险,其次是未经授权访问公司数据(65%)和恶意软件的感染(47%)。2013年早些时候,云安全联盟(CSA)同样认为数据泄露和丢失将是未来BYOD现象较令人担心的隐患。
对此,有专家警告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员工将工作转移到移动设备,企业数据信息将因此承受更大的遭遇攻击风险。因此,企业组织必须不断重新评估他们的BYOD策略,是否有能力对自带设备进行基本的管理?是否有能力制定安全策略?是否有能力解决一些关键的问题,从而在企业文化、员工工作效率与设备数据安全间达成一种平衡状态。
部署BYOD安全策略
诚然,针对多个移动平台的安全性/隐私权和IT支持是BYOD的较大挑战和问题,那么,如何在满足员工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和应用内容,更有效率地办公的同时,充分保护好企业数据的安全?笔者认为,必须确保安全策略先行,企业IT部门要对新应用和业务的结合有专门的研究,同时兼顾细节而不影响体验,较后就是对BYOD的安全时刻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BYOD政策应在第一时间以书面规章制度的形式写下来,每个员工参与企业BYOD计划时要被要求签署一份协议,声明他们了解政策并接受政策的约束和监管。BYOD政策应试图解决这样一些关键问题:1、什么样的信息员工可以访问;2、什么样的信息雇主可以自由访问;3、哪些员工有资格获得BYOD;4、当员工离开公司时,应预计会发生什么事等等。
花时间来创建一个详细可行的BYOD政策,将有效削减大多数企业在实行BYOD过程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从而减少方案的失败几率。
其次,要有效管理层出不穷的移动设备,企业应寻求对策,在员工自由与机密数据控制间取得平衡。若处理不周,会导致数据流失和外泄,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桌面虚拟化和MDM技术(Mobile Device Management)是BYOD较经常使用的两项安全技术,可使员工工作效率与设备数据安全之间达到平衡。其中,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推崇桌面虚拟化技术,而英国、新加坡、印度以及中国则首选MDM技术。
再者,企业在鼓励员工自行维护自带设备的同时,必须明确虽然法定拥有权归属员工,但设备所产生、维护及储存的商业数据,仍属企业自身的资产受到保护。当员工离职或严重违规时,可采取远程隔除法删除数据以确保安全。
另外,企业还需要分析并计划好推广BYOD所获得的投资回报。规模越大的企业,越要考虑实施推广BYOD政策给企业带来的额外回报,这将决定BYOD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比如,每台员工自带设备计划要花多少钱;每台移动设备的数据程序的相关下载、更新维护,计划补贴多少钱;每隔几年回收设备的成本多少;质量保证计划如何有效执行;管理这个计划要耗费多少时间和人工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如今,无论在数据安全领域,还是在IT业界,企业对BYOD现象的关注大有赶超云计算的势头。BYOD所创造的经营收益,是每家企业都无法忽视的。而在满足员工对于新科技和个性化追求的同时,又能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高效访问,同时维持IT监管的低成本运转,只有具备了这样的适应性态度与能力,企业在BYOD才能有所作为。
上一页:击败企业利润「看不见」的杀手
下一页:颠覆制造?3D打印的神话「救赎」
相关新闻
-
进进「出出」:忙碌的物流仓储管理
用“进进出出”形容物流仓储环节的工作状态尤为贴切,看似简单枯燥的“进出”却关联着企业整体盈利的命脉。对于绝大多数采用中央工厂配送形式的烘焙连锁企业来说,区域跨度越大、门店分布越分散,物流仓储管理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联度就越为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