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时化方式与ERP系统的生产管理关系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更多学者把JIT与ERP的生产管理方式看成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JIT称为“拉式”管理模式,而ERP称为“推式”管理模式,实际上这两种生产管理模式既有区别,但有密切的联系。
1.JIT与ERP系统的生产管理模式的区别
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JIT与起源于美国的ERP系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过程控制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1)生产活动的起因不同。在生产活动过程中,JIT的生产活动完全起因于需求,根据下道工序对物料所需要的时间和数量组织生产,由需求激活生产活动,追求精益求精,消除一切浪费,实现其经营目标。而ERP的生产活动完全根据主生产计划、BOM和库存控制确定所有相关物料的生产计划,相应工作中心按计划组织生产,生产完成后按期入库,以物料的库存状态控制物流,因此,ERP生产活动起因于主生产计划,要求主生产计划正确、可靠。
(2)生产物料的控制方式不同。JIT方式对生产物料的控制在上道工序的工位(或工作中心),只有当下道工序需要时才被领f用,物料的库存费用由上道工序所在的工作中心承担,不按需求的多生产或少生产完全由上道工序所在部门负责。在ERP系统环境下,各工作中心以ERP系统的计划为主线,按该计划组织生产,物料入库标志生产任务的完成,物料的库存记录是物料控制的关键之一。
(3)生产任务控制方式不同。JIT采用“看板”方式执行生产任务,对生产物料需求以板的形式表达出来,生产以板上填写的内容为依据。在这种方式下既可以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生产管理,也可以借助计算机建立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由信息系统实时更新生产任务。但在ERP系统环境下,处于同一实时更新系统下运作,必须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生产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的统一协调下执行生产任务。
(4)生产目标实现方式不同。在JIT方式下生产目标是一切活动的较优,在理论上消除一切浪费,实现零库存。在ERP方式下生产目标是通过控制库存物料的有效性,在确保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库存量,以均衡生产为主要目标,通过平衡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挥生产资源的作用,提高企业经营绩效,降低生产成本。
2.JIT与ERP系统的生产管理模式的共同点
JIT与ERP系统虽然具有许多明显的差异,但从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管理本质等方面来看具有很大的相通性,实现JIT管理思想的企业,实施ERP系统更能体现ERP系统的效益,ERP系统更能为JIT提供有效的手段。
(1)管理目标相同。无论是JIT生产管理模式,还是ERP系统生产管理模式,其目标都是通过提高企业库存物料的周转率,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企业制造资源作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目标。
(2)管理对象相同。无论JIT是采用“拉”式管理思想,还是ERP采用“推”式管理思想,其管理对象都是生产物料,而且都是在生产物料的上下道工序之间。不管JIT采用“取货”方式,还是ERP采用送货方式,都是追求物流加速,其管理目标都是既不希望停留在上道工序,也不希望停留在下道工序,希望保持生产物料畅通。
3.JIT与ERP系统的生产管理模式的内在联系
JIT与ERP系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生产管理的形式、手段和控制方式的差异,在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也不存在不同管理模式的适用条件、环境和企业类型的要求,也就是说,能采用JIT的企业,同样可以运用ERP系统,用ERP系统的企业同样可以贯彻JIT管理思想。而且一个企业是完全可以同时使用ERP系统和JIT管理思想。有些学者把ERP手段、JIT思想相融合称为ERPⅢ。把JIT中的生产现场管理的“看板”,换成ERP系统中的“电子板”,通过ERP系统把JIT的分销管理思想推广到其他管理范畴。
上一页:ERP系统的生产管理
下一页:ERP中的供应链管理
相关新闻
-
ERP中的供应链管理
也有的学者认为,供应链是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③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互,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从而使虚拟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
ERP系统的采购管理
供应商的评价一方面是为采购选择供应商提供较完整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是为已经提供物料的供应商对供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供应商按要求交货结束后,制造企业应当及时结算各种费用,兑现付款,进行供应商评价,并把评价结果输入供应商基本情况数据库中。
-
ERP系统的生产管理
例如,A1订单当前未完成工序按CRP要求在2009年2月10号完工,A2订单当前未完成工序按CRP要求在2009年2月6号完工,则A;订单的优先级高于八1订单,先安排A:订单上线生产。这种方法是先计算订单未完成工序的较小单个工序平均时差,较小单个工序平均时差值越小,则优先级越高,越早安排上线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