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工作准则和工作流程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6.工作准则和工作规程
ERP系统是一种规范化和条理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任何岗位上的人员在任何时刻都必须遵循统一的准则和规程工作,不允许各行其是。因此,必须在模拟运行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实施ERP系统的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policy andprocedure)。通过编制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也是一次复习ERP原理和熟悉软件操作的过程。
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同一般的企业规章制度不同,它不是离散的条文,而是按照业务流程说明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谁来做?不同的例外情况各应按照什么原则处理?前后工作的/顷序及关系是什么?执行软件哪一条指令等。它有点类似于机床的操作规程,但它是一种供应链管理规程。
这里,所谓“准则”是指处理各种事务或问题的原则,特别要说明例外情况的处理原则。所谓“规程”是指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制订的事务处理的步骤。
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由项目小组会同各职能部门共同制定,结合模拟运行进行验证,经领导小组和厂务会议批准,形成企业的正式文件,发至全企业执行,并定期总结修订。
ERP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数据准备、设计修改、编制物料清单(BOM)、签订销售合同、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库存盘点、能力计划、车间作业控制、采购、成本计算等等都要制订各自的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下面以主生产计划(MPS)为例来说明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作为参考,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
在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文件的封面要说明文件号、标题、编制人、编制日期、审批人、批准日期、版次和修改说明等。内容如下(具体数值仅为举例)。
1.主题
例:主生产计划(MPS)。
2. 目的
说明提供什么保证或规定哪些方法。
例:说明MPS的工作程序和平衡客观需求与企业资源的原则与方法,保证实现销售合同对客户的承诺(具体内容请参阅有关MPS的章节,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订)。
3. 范围
本部分规程包括什么和不包括什么。
例:MPS确定出厂产品的交货数量和完工日期。产品的发运计划由物料部制定。
4.文件
说明使用的数据来源和工作依据的文件。
例:MPS运行的依据全部来自市场经营部的集成信息。包括销售合同、服务网点的备件和维修件以及预测、参展品。出口产品信息数据统一由市场经营部归口。破坏性试验产品,由质量部门制订正式文件,由生产计划部按厂部‘破坏试验暂行办法’的规定列入MPS。
需求变动依据市场经营部提出的‘需求变动通知’。
5.工作准则
说明处理各种事务或问题的原则或方针。
例:
(1)主生产计划员每月复核NIPS是否符合销售与运作规划(S&OP)的要求。
(2)确认的MPS必须是可执行的。
(3)MPS时段在近3个月内不得大于周,计划期不小于6个月。
(4)正常情况下每月运行一次全重排,计划更改必须运行全重排。
(5)需求时界内的需求变动或设计更改,由市场经营部或设计部门提出。在生产副厂长主持下,会同设计、生产计划、采购、车间、财务等有关部门研究分析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确定计划变动后的可行性,根据经部批准后的‘需求变动通知’执行。
(6)需求时界范围内,毛需求取合同与预测中之大值,即合同量冲消预测值。需求时界与计划时界之间,取合同与预测值二者之中的大值。
(7)出现能力矛盾时,首先修改交货期或分批交货,再考虑订货量,修改必须得到市场经营部同意。
6.责任关系
说明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及权限。
例:
(1)MPS由主生产计划员负责编制,主生产计划员的直属领导是生产计划部部长。
(2)主生产计划员只负责MPS的可执行性,需求信息的准确性由市场经营部负责。
(3)MPS不能满足S&OP规划时,主生产计划员有责任发现问题,及时向部门主管报告,但调整工作由市场经营部负责。
(4)保证可供销售量信息准确。
7.工作规程
说明工作的流程。
例:MPS的日常工作如下:
(1)复核预测信息,根据销售管理确定复核间隔期,可能是每月一次。
(2)复核销售管理的集成信息,包括合同、备品备件、参展品、试验品等需求, 确定需求方的优先级别,每天要了解变动情况。
(3)复核库存水准及现有库存量、批量规则、安全库存、提前期。若有异议,需 要会同物料及生产部门研究。
(4)确定每种产品的需求时界和计划时界。
(5)核查参数设置(时段、计划接收量定义)。
(6)编制初步MPS。
(7)会同生产部门核定关键工作中心能力,运行粗能力计划。
(8)同销售和市场经营部协商,调整初步MPS。
(9)完成MPS计划,经厂部批准后执行。
8.工作流程图
工作流程图按照工作顺序绘制,如图27.3所示,每一步要说明以下内容:
(1)负责部门及负责人。
(2)工作任务与内容。
(3)使用的系统程序或指令号。
(4)执行时间。
(5)用菱形判定框说明例外情况的处理流程。
9.附件
报表格式、文件格式、单据、凭证等
例:从略。
我们曾一再强调,实施ERP系统是一场深刻的企业管理改革。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要用新的管理标准它巩固下来。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标准,相当于企业的一部ERP宪法。它将保证ERP系统能坚持下来,并不断发展,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7.系统切换
不少企业由于受管理基础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希望能够分模块逐个实施。比如说先上财务子系统,或先上销售子零售系统。对这类问题我们曾经讨论过,只能当成一种“非常”情况。很清楚,ERP是一个信息高度集成的系统,如果先上一个子系统,所有需要其他子系统提供的数据,都要通过收集各类票据用手工录入,不能体现信息集成的优势。而且一个一个模块走,必然会延长实施进度。如果分模块实施,还不利于系统模拟运行,不利于说明各个业务之间信息的相互集成关系,有了问题也不易及时发现并解决,放到以后再补课,必然会引起不少修改返工。有些企业实施了两三年,就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因此,各个子系统较好是一起上,才有可能见到信息集成带来的效益。如果说分步实施,也是指先上一个车间,或一个仓库,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而不要割断业务流程。割断了业务流程,等于破坏了信息集成,同我们建立管理信息化的初衷是相悖的。
为了顺利切换,我们在27.2节强调过,要抓好培训、数据准备、模拟运行和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4个重要实施环节,在培训的基础上整理好数据,在基本数据完整后进行模拟。把较后模拟运行的“管理模式”,当众宣布并演示,得到广大管理人员和高层经理认可批准后,再拿到实际中执行。有了群众基础,切换工作就会容易得多。我们宁可在打基础工作上多花些时间,一定要特别注意项目管理要求的先导与后续工作的关系,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要在系统切换工作上引起波折反复,欲速则不达。
上一页:系统数据准备和模拟运行
下一页: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变革管理
相关新闻
-
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变革管理
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业务模式,为流程的优化而不断改进和变革。我们前面提到,岗位要服从机构,机构是为完成某种功能的作业而设置的,而诸多作业串连起来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业务流程。
-
信息技术应用和流程重组
在供需链管理的模式下,需方和供方是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是经过资格论证的,质量和信用是可信的。采购作业通过电子商务,一次把需方的采购定单自动转换为供方的销售定单(这本来是一件事务处理的两面)。
-
系统数据准备和模拟运行
如果真空吸附机的模具设计是一次把门胆同箱胆同时配套加工出来,理想情况下,可以按照设备的日产量来定批量。软件功能模拟必须是各个功能模块同时进行,这是一次系统的测试,把各功能模块单独运行不能掌握模块之间的系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