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height="1" width="1" style="display:none" src="https://a.gdt.qq.com/pixel?user_action_set_id=1200686054&action_type=PAGE_VIEW&noscript=1"/>

MRP实施中的几个新概念2

文:鼎捷ERP

作者:鼎捷数智 | 发布时间:2012-11-30 14:50:34

046  不要孤立地理解库存
  下面讨论MRP的第二个管理概念:库存同计划和资金的内在关联。
    有的企业以为上一个库存管理“模块”,就可以解决库存居高不下的矛盾。还有不少企业在实施ERP系统的进程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先上一个库存管理系统。甚至把库存管理作为ERP系统的信息源头来看待。这类观点都没有脱离库存仅仅是一种“账本”的观念,没有脱离进销存“做账”的思维局限。
    这种盼望解决库存信息混乱、库存资金占用过高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仓库里应当存放什么物料,存放多少,什么时候进货,除了物料品种外,必须确定库存物料的多少和进货时间的早晚的标准。而这个确定库存多少与早晚的标准,就是为了保证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以满足计划的需要。
    库存量少了不行,生产和市场不答应,必须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用量。稍多一点可以,就是安全库存量。
    进货和完工时间晚了不行,生产和市场不允许,不能影响交货期。稍早一点可以,就是安全提前期。
    如果能够做到较理想的状态,就是不多不少不早不晚,也就是准时制(JIT)所追求的“零库存”,是精益生产一拉动作业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库存不是孤立的。
    首先,从上一节就可以看出,库存只是计划的结果,不但只储存有需求的物料,而且要保证生产和市场需用的数量和时间。脱离计划谈库存是没有意义的。对一个集成度很高的MRP系统来讲,如果先上库存,要重新设置一些手工录入的人口,反而会增加实施的复杂性。
    其次,库存要占用资金。如果库存做到不多、不早,说明资金使用合理,没有多占用或早占用。如果库存做到不少、不晚,说明流动资金预算能够适时到位,在需要用钱的时候能够提供资金支持并保证采购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  因此,千万不要孤立地看待库存。只买一个库存模块,就如同花钱买一个信息孤岛。除了可能做到账面清晰整洁,可能会发现一些既成事实的问题外,不会起到“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的效果,不能控制库存,也不会加快资金周转。总之,不会带来真正的效益。
    应对物价增长趋势情况下的“囤积库存”是一种特定情况,不在这里讨论。在《ERP——从内部集成起步》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
047  需求导向——供需平衡
    下面讨论MRP第三个管理概念:需求和能力平衡及制约因素。
    供需平衡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课题,也是ERP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所要体现的管理思想。在MRP系统里,供需平衡主要体现在需求和能力资源的平衡上。在许多情况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受能力资源的限制。当能力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不能向客户做过多的承诺,答应的事就要做到,这是关系企业信誉的大事,不容忽视。
  平衡需求与能力资源,针对一些不确定因素,可以设两种“缓冲”,针对需求数量波动,设置一定的安全库存。针对供应时间的波动,设置一定的安全提前期。这两个因素,如同支撑供需天平的两个液压缓冲器,调节着供需平衡。为什么在众多实施ERP的项目中,批量流水生产类型的企业比较多,如汽车、食品、医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种生产类型比较容易做到需求与能力的平衡,如图13所示。

         
    每一种物料(加工件或装配件)有其专用的生产或装配线,与其他物料互不干扰。一条流水线的单位时间产量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波动,产能基本上是稳定的,因此,能够承担的需求量也是很清楚的。这种生产类型是按照有限能力来编制计划,超出能力就顺延计划。供需平衡矛盾不会很突出。
049  物料需求计划与能力需求计划的关系
    但是对采用机群式生产的离散型产品,做到供需平衡就要复杂得多,如图14所示。

       
    投影片上列出了三种物料(加工件),各有其工艺路线。
每一条工艺路线要用到多个工作中心(生产设备),同一个工作中心几条工艺路线都要用到,这样就有可能在某一个时段出现争夺能力资源的现象,导致需求和能力的矛盾。要协调和平衡供应链管理,是一件比较繁杂和费时的工作。
    这就是离散制造的计划与控制功能的一个难点,也是车间排产的实施难点。
 050  成组单元与能力计划
    如果企业的产品规格、种类、数量很多,但产品结构相近,工艺相似,就应当采用成组技术,对产品设计和组织生产都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种条件下,生产车间应相应地采用成组生产单元,按照零件加工工艺相似所使用的机床设备,组成若干成组单元,呈“U”形布置,犹如一条折曲的流水生产线。但由于它并不是真正的流水生产线,生产节拍不一定均衡,单元内各个机床设备的负荷会有高低,因此,成组单元的操作工人需具备多种技能,有能力看管几种机床(U形布置就是为了便于工人同时看管多台设备,减少人员工作时的移动距离)。成组单元可以看成是一个带有流水生产线性质的工作中心,可以简化时间定额(按单位时间量)、生产计划和能力计划,
  也有利于ERP系统的实施,如图15所示。

       
    成组技术也是工业工程的研究范畴,1982年美国出版的《工业工程手册》就包括了成组技术和MRP的章节。
  051  应用约束理论编制计划
    对那些利用率很高,已经满负荷工作,又没有其他装备可以替代的工作中心,称之为“关键工作中心”。在进行需求 与能力资源平衡时,要把关注焦点放在关键工作中心上。正如第033节中指出的,要缩短交货期,要把焦点放在关键路线的关键工作中心上。关键工作流中心是一个瓶颈,一个制约因素。制约因素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不在话下。
    以色列管理专家戈德拉特(E.M.Goldratt)提出的约束 理论,在近期一些ERP系统中得到了应用,如图16所示。

          
    约束理论提出的D-B-R(Drum-Buffer-Rope,鼓点一缓冲一绳子)计划方法,首先要找出瓶颈工序(关键工作中心),按照瓶颈工序的能力编制计划,排满了就顺延。同时,要在管理上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缺勤、质量、待料、故障等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保证瓶颈工序正常工作。瓶颈工序的通过能力相当于行进队伍的“鼓点”,保持物流均衡的节拍相当于牵引每个队员(工序)的“绳子”,物料到达瓶颈工序的时间要适当提前(设置安全提前期),作为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缓冲”措施。
  按照这样的思想编制计划,抓瓶颈,抓制约因素,有重点地快速处理需求和供应(能力资源)的矛盾。
    先进计划与排产系统(AdvancedPlanning&Scheduling,APS)就是运用约束理论的原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并预先设置各种业务规则(如优先顺序原则、客户重要性原则、利润较大原则、资源充分利用原则等),运用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由电子商务系统快速编制和调整计划。目前已经有一些ERP产品把APS简化,纳入车间计划排产作业中,比较实用。
    制造业要做到实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市场需求是否能够与车间管理信息同步,就是说,市场需求的信息直接迅速地反映到生产车间。在客户定单瞬息多变,交货周期不断被压缩,各种法令法规日益严格,利润空间大幅缩水的情况下,要能够做到这点,应高度重视车间生产能力与市场 需求快速平衡,并有效地控制成本与质量。
    作为车间管理子系统的一项主要内容——基于制约因素和业务规则的排产功能,将会日益显示其重要意义。在一些底层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如冶金化工等流程行业、离散加工中的柔性加工系统),对MES(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制造执行系统)之所以特别关注,也是出于使基层生产单位能够与市场或客户的需求实时同步集成。
    不少企业在实施ERP系统时,往往把车间管理这一块甩在一旁,作为“后期处理”,使得产品成本也无法实施。车间 管理主要的难度在于计划排产,且主要受能力制约(车间生 产能力有富裕,计划排产会容易得多),而能力计划又受时间定额的制约,车间基层管理跟不上,基础数据拿不出来,这就限制了ERP效益的发挥。所以说,实施ERP的企业必须高度关注企业基本生产单位的管理基础工作。在本书“打基础早准备”部分会进一步讨论。
  052   小结——MRP
    这一段的要点是:
    ●实现物料信息集成的模型是时间坐标上的产品结构;
    ●MRP是—种优先级jihua,也是销一产—供的一体化计划;
 &nbs

上一页:MRP实施中的几个新概念1

下一页:业务和财务的集成--MRPll

相关新闻

  • 业务和财务的集成--MRPll

    下面开始讲解物流和资金流信息集成,也就是通常说的业务和财务集成,或实物账同资金账的集成——制造资源计划(MRPll)。058物料和资金信息集成的切入点——成本 在财务报表中,很多项目与成本有关,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存货金额”,损益表中的“销售成本”、“利润”等。

  • 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

    而供应信息(如入库单、完工报告、提货单等)同物料一起沿着供需链从供方向需方流动。物流 物料从供方开始,沿着各个环节向需方移动,是供需链上较显而易见的物资流动,也是人们习惯于称之为“供应链”的缘由。

  • MRP实施中的几个新概念1

    划分时段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优先级”,实现优先级计划的手工管理往往只说明一项合同是在某个月份交货。有了时段的概念,才能实现优先级计划,合理利用有限的内外资源,保证生产均衡有序,提高企业合同交付的履约率。

关注我们

留言板

咨询热线:400-626-5858